【编者按】丽泽湖畔、蜻蜓湾前、乐育楼后、京师小道,也许你曾在校园某处见过携手而行的教授夫妇漫步凤凰山谷。他们似乎总不紧不慢,笑意盈盈地对待一草一木。从课堂讲台到家里阳台,每一对教授夫妇有他们的育人之道和感情记忆。他们相伴相守四十余年,在北师珠也生活了近十年,他们见证着分校的成长,分校也在记录着他们的生活点滴。15周年校庆之际,校报编辑部联合校工会开办《凤凰于飞 伉俪情深》专题,采访了分校6对老教授夫妇,聆听他们的生活感悟,并送上对分校的祝福。
杨润陆老师,新葡的京集团8814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教授,硕士生导师,北师大新葡的京集团8814文学院教授,教学名师。虽年过七旬,但话语铿锵,目光炯炯,文学院学生都亲切地称呼其为杨爷爷。当杨老师夫妇在校园里散步时,师生们都知道,这对身影已携手相伴四十七年。
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
“小时候我就觉得她很好!虽然没有到‘爱’这个地步,但她我心中已经有深刻印象了。”原来杨老师和师母是小学同学。
后来她家搬家,从此芳踪无觅。有一天,已经就读北京大学的杨老师,在首都师范大学校园里寻到了她,从此开始写信,写信,送戏票,直接跑去“请教”学习问题……五花八门的追求。
“文革”开始的第二年,他们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。“那个时代,人们在交往时比较注重对方的‘表现’。如果两个人都积极上进,才谈得上在接触当中培养感情。”
杨老师后来到外地农村做了“知青”。远离北京,唯一的联系方式只能是鸿雁传书了。杨老师曾在给她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形象:“剃个光头,光着膀子干活。”不知道是什么触动了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,读完后她回信说:我们结婚吧。“收到她的信,简直是如获至宝,我当时心里那个窃喜呀。”“当时我们的婚床就是,把我和我哥睡的上下铺拆开,拼上齐高的凳子,铺一层塑料防水布,铺上被褥。”杨老师边说边笑起来,“我第二天还要回农场去赶牛。”
两情若是久长时
1969年结婚至今,“实际上我们是聚少离多,分别有二十多年。”大学毕业后,杨老师被分配到高高的大兴安岭,师母留在北京工作。
多年后,杨老师调回北京,随后又被派往国(境)外教学。“东北6年,朝鲜2年,日本1年,香港1年,到珠海又是10年。”讲到这些不断的离别时,杨老师极其平静:“但这并不妨碍感情啊。有情岂在朝朝暮暮嘛,只要心里有对方,信任对方,就没有问题。”
杨老师和师母有一个习惯,当二人不在一起的时候,每天下午四点到晚上七点之间打一通电话。“有一次家里电话坏了!直到天黑才修好。当我打通电话的时候,那头声音非常急切地叫:‘都给你打了一下午的电话了,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儿啊?’”
爱情如何保鲜,以及何谓幸福
师母曾这样答女儿问:“妈,你恋过几次呀?”“就跟你爸这一次。”杨老师和师母都是彼此的初恋,他们真正是从年少走到白头。师生们正盼着他们的金婚之喜呢。
如何让爱情保鲜呢,“最重要的是把对方放在第一位,除了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会理智判断以外,关于其他事,我心里第一个考虑的永远是她的感受。”杨老师用《牵手》这首歌来形容他们夫妻的爱情,那就是“幸福着你的幸福”。
什么是幸福呢,杨老师用分数作比:分母是欲望,分子是能力,分母越小,分数就越大。“我从来没想有什么巨大的成就,没想要升官发财。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,没有那么多物质上的追求,衣能遮体,食能果腹足矣。自己做了老师,教书育人,研究学问。机缘巧合,还碰到了一个贤惠大方的女人做妻子,这就是幸福。”
杨老师的品格热烈感染着师生们,杨老师的课也在学生中向来大受欢迎。提起他,各届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亲昵地说:“杨爷爷。”
原文刊载于《励耘报》207期A10版
励耘报记者:郑欣宜 王翰辰
编辑:杨隽